我國《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》明確了風電、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等幾類新能源的發展目標。與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的超速發展相比,生物質能成為唯一個沒能如期完成規劃中全部指標的新能源產業。在目前新能源蓬勃發展的新時期,生物質能發展為何徘徊不前?
就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的問題,中國能源網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邢新會。他表示,我國從“十一五”開始就設立了很多生物質能相關的項目,但是與國外相比,我們在生物質能方面的投資力度還是比較小的。如日本在生物質能源領域已有二三十年的研究歷史,形成了一系列的儲存技術,而我國的儲存技術相對而言非常少。
“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方面的研究比較單一,這也是為什么現在生物質發電比較貴的原因。從科研的角度來看,我國在生物能源的投入力度遠遠不夠,關鍵技術還未取得突破。比如農村的生物質能就沒必要按電網的形式去做,假如能做成分散的,減少對電網的依存度,這對于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是可以的”他說。同時,生物質能的利用要按照用途選用合適的原料。我們不能指望一項技術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,國家應該多投入經費進行技術研發,讓市場經濟來優化產業。
他表示,生物質能作為新能源的一種形式,國家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,如果資金不夠,生物質能的研究者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去研發。生物質能源領域在國際上也是剛剛開始,如果這一技術研發領域做不好,那么我國的基礎技術就會落后于國外,而目前我們的研發依然十分薄弱。
目前農村分散能源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,管理簡單。比如冬季溫度低,沼氣發酵效率就低。而沼氣發酵本身是個慢過程,發酵時間比較長,農村的管理水平又比較低,建了很多沼氣池,但真正運行起來的卻不多。究其原因,邢新會認為還是很多基礎性的技術問題沒有過關。
他表示,關于生物質能的發展目前一個大的思路是,要做成規;。大規模生產的好處是有規模效應,可以把整個反應器控制的比較好,效率也隨之提高。因此,“產—官(政府)學—研”結合十分重要。
邢新會認為,實驗室的技術在走向產業化時,一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。我們需要腳踏實地的研究技術,而不是去炒作。政府部門應該在了解技術的基礎上再去做一些決策,不然會造成很大的浪費。政府決策部門要清楚和熟悉整個產業鏈的情況,從原料到技術,到最后的市場,應該在哪些環節做怎樣的支持,政府都應統籌考慮。同時,企業應積極的去了解技術特點,能解決什么問題。政府將規劃和設計做好后,技術自然就從實驗室走出去了。